从8月底开始,京城的蓝天短暂消失,雾霾来了,空气质量持续不佳。据专家介绍,此次污染过程一方面受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以本地污染为主,其中机动车成为“元凶”。面对机动车污染,北京是做了哪些有效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下半年将打出怎样的“组合拳”?
机动车尾气污染“发威” 北京多举措合力攻坚
“今年的雾霾来的是不是太早了,这才九月就开始了?”这是很多身处京城的小伙伴儿近日在社交媒体上晒的最多的一个疑问。进入九月后,北京的天气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秋高气爽相反,让人格外头疼的雾霾天时隔大半年再度来袭。
雾霾提前来袭,机动车污染成元凶
据悉,9月1日至2日,北京的空气质量一度达到中度到重度污染,3日起随著大气扩散条件改善,PM2.5浓度明显下降,4日全城多地仍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保献解释称,本次污染过程受到一定不利气象条件和区域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北京本地污染排放,主要来自机动车的排放,尤其是重型柴油车是污染主因。
从交通站点氮氧化物以及黑炭的监测结果看,夜间浓度往往是白天的2-4倍,进京柴油大货车对空气质量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从排放总量来看,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物可占全市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0%以上和90%以上。
机动车每天都在路上跑,为什么这几天污染物的浓度就会偏高?刘保献分析认为,首先是本地机动车的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大,一旦遇上静稳条件,氮氧化物转化成颗粒物的速度就会加快。而硝酸盐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更容易生成,“夏季气温高,容易挥发掉,这段时间凉快了,挥发就比较小,从全年来看,秋季天气对硝酸盐的生成比较有利。”刘保献说。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通报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约为582.3万辆,机动车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年排放量分别为6.5万吨和3.8万吨。而机动车直接排放的颗粒物,以及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均是细颗粒物(PM2.5)的组成部分。
北京市多举措扼住机动车污染咽喉
为打赢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年1-7月,环保部门现已采取加强重型柴油车监管、加强新车监管、改善车用燃油品质实施第六阶段油品、加速老旧机动车淘汰、强化油气油品监管等措施,减少因机动车排放产生的污染。北京市环保部门共检查各类车辆968.5万辆次,其中检查重型柴油车53万辆次,查处违规车8897辆,处罚金额462万元。
此外,据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多次研究出租汽车超期三元催化器更换工作,实施了出租汽车定期更换三元催化器的政策,两年来,累计更换使用两年以上的三元催化器所涉及的出租汽车总数达5万余辆。这一举措也为机动车尾气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也明确表示,严控超标排放大货车上路是下半年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要严格执法提高检查效率;在进京关键路口、通道合理设置检查点位,保持夜查高压态势;坚持联合执法,环保和交通安全同步检查,形成合力。
结合此前的经验与有益探索,北京市下半年确定了机动车污染防治主要工作:一是以进京口、物流园区等货物集散地为重点,继续加强对外埠和本市货运车达标执法检查;二是与市公安交管部门配合加大对上路排放超标车辆的处罚力度;三是实施对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措施;四是强化在用车检测维修(I/M)制度,加强对超标车辆排放检验管理。
责任编辑:陆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