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632米“身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集办公、酒店、会展、商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垂直城市。以往,这样的巨无霸,“高能耗”是留给人的刻板印象。然而,上海中心却获得中美“双认证”的世界最高绿色建筑,能耗比同类建筑减少20%。除了40多项绿色节能环保技术的采用,背后还有一项不为外界所知的能源模式创新:新建工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为什么支持新建工程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采用全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后,上海中心究竟一年可以省多少电?减排效果几何?同时,作为新生事物,新建工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仍存在不少瓶颈,如何破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各方。
灯具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亮度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中,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设计、改造、运行等全程服务,并与用能单位按比例分享节能效益,可有效规避用能单位自行节能技改必须承担的技术、人才、投资等风险。
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原清海表示,上海中心整体亮化工程和天然气分布式供能两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我国节能企业在大型新建工程中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大胆尝试,突破了我国自90年代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仅仅用于节能改造工程的发展瓶颈,是节能工作由“末端治理”走向“源头预防”的创新,是政策上由“奖懒不奖勤”向“奖勤罚懒”的转变。一方面为节能服务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拓展了合同能源管理的领域;另一方面也为新建工程项目实现高效节能提供了可能,让更多建筑一“出生”就成为节能“宝宝”。
面对上海中心这一超级工程,上海飞乐、中船重工等公司勇敢迈出第一步,成为全国在新建项目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试水者”。
4万多盏带数字化可寻址调光接口数据灯具,超过500条照明回路,受控的照明配电箱1000多台……为实现智能控制、智慧照明,上海飞乐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还为上海中心配置了超过1500个各类传感器和探测器,500余个智能控制面板,整个系统的控制设备多达5000个。而这些,在最初的上海中心照明设计方案中是不敢想象的。
上海中心从方案设计到最后建成,时间周期长,特别是照明系统往往放在最后,等一切装修基本完毕后才开始进行,这期间不少照明技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上海飞乐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凌伟沪,清晰记得2012年时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沟通的情景。“社会化分工本身是趋势,上海中心可在很多专业化领域投入人力财力,但有些领域尤其是后勤保障,完全可托管给有技术背景的企业,提升整个效益。”凌伟沪说,双方的合作正是基于智能照明提升能源效率的基础上展开。
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的采用,原先就是一锤子买卖,或者说简单的工程建设移交,通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则转变成一个集设计、产品、施工、调试、运营、维护、优化等一条龙服务的过程。顾建平说,“与传统的建筑相比,上海中心是一栋面向未来的建筑,因此环保、节能、绿色建筑是上海中心大厦追求的目标。”由于采用合同能源管理,上海中心免去了起初的一次性巨额投资,另一方面未来的运营维护也不用自己“操心”,是一笔绝对划算的“买卖”。
经过重新设计优化后,主要从产品节能、控制节能和管理节能三个方面要效益。比如,产品节能上,用更高效的LED照明产品替代原来普通的荧光灯及卤钨灯,节能率达50%。除了对产品一对一的替换,更多的节能空间在管理上。拿开关灯来讲,运用智能传感实现智能管理,相比传统人工操作优势明显。凌伟沪举例说,上海中心整个66层办公区光照极好,如果仅靠阳光照明手段,能够达到正常光亮水平,灯就不需要开。只有到了傍晚或晚上,外界光照达不到照明标准时,导致桌面亮度不够,灯具自动感应桌面亮度后,会慢慢补偿一些系数,逐步点亮,最终达到100%的亮度。
据统计,与原有方案相比,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后,上海中心办公区的综合节能率达到69.59%,停车库达到67.74%,工程总计节电958.3万度/年、节约运行费用1259.2万元/年,节能量折合标煤约2875吨。
据透露,上海飞乐在照明系统上一次性投资约9456万元,运营期为20年,在这20年中,上海中心照明系统运营维护均由上海飞乐负责。乐观预计,这次投资的回收期要超过10年。
地下20米有座“动力之源”
除了照明,这座超级工程,用电量最大的就属供热和制冷了。在上海中心地下20米,一座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成为其重要的“动力之源”,大大节省了以往单纯用电产生的高额费用。而这个“动力系统”采用的也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所谓天然气分布式功能是指将小型高效的发电系统布置在用户附近,利用天然气为燃料发电,同时回收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以供热或制冷,实现天然气的“三联供”,综合能效80%以上。
上海中心启动时,为取得绿色认证,特别是高标准的国际认证,必须要采用天然气分布系统。当时委托同济大学做设计,但凭借在分布式能源站上的专业水准,中船重工又接受了同济的委托,早在2011年就完成设计方案。但这样一份方案,让上海中心有点犯难,他们与很多专家沟通后都说实现不了,没办法招标,设计要求太高了。
中船重工(上海)新能源公司总经理王凯提出,能不能做合同能源管理?“我们是做设计的,按我们的标准来做,算它的效率和收益,因为成本是公开的,我们挣得不是垄断的钱,是效率的钱,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力来实现。”王凯说,他们把盈利能力、投入向上海中心公开,定一个原则,不让业主方犯错误,保本微利。按照设计,当上海中心用电负荷达到80%以上时,前置的50%电力负荷由分布式供能系统提供,这部分用电成本远远低于电网成本。
什么叫用电效率高?分布式供能系统在发电时,同时提供热和冷。“如果不用这种方式,用户去电网买电,再用这些电发热制冷,成本是累加的。而三联供是并行关系,复合效率达到80%,可以把所有的能源吃干榨尽。”据测算,与从电网购电提供冷热电能源相比,天然气“三联供”每年节约标煤约1258万吨。
上海中心的标准非常高,在那么小的空间内,一般人不敢尝试“三联供”。上海中心会说,“你做完了谁来运行呢?”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责任没办法界定,因此双方也是一步步逼着朝着合约方式推进。“我来投资,然后把电、热供给上海中心,比上海中心从电网上买的电按照空调效率转化成的热和冷都便宜,才能接受;对上海中心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几乎不需要操心。”
王凯说,要想在上海中心项目上挣到钱很难。一开始,他讲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上海中心并不接受,他们要的是最好的技术,要展现技术能力和综合国力,所以这种方式不敢轻易使用。“我们主要想在上海地区形成普遍的影响,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新建项目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亟待推广
“十一五”以来,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量评估制度,但一般的建设单位考虑项目投资能力,以及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进入节能设计目录、设计标准的滞后性等多种因素,新建工程仍然使用非高效的设备和技术,存在较大节能空间。
上海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会长屠利德表示,新建工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公司可以从工程设计阶段介入,通过系统的节能设计,高能效设备和产品的采购使用,最大程度的实现系统节能,提升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大幅降低能源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前实现节能量。由于多数建设项目设计、工程、运行管理三个环节存在脱钩,没有一家单位为业主的能源消耗负责,因此很多新建工程竣工之后就变成高能耗项目。按照现有政策规定,新建工程至少要运行3年后才能实施节能改造而后享受奖励政策,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同时,有利于解决项目投资不足问题。项目从审批到开工一般需经过2年左右时间,期间新的节能技术会不断涌现,设备能效标准会有更新。但使用新的高效用能设备、技术,将带来项目投资增加,而一些大型企业一旦项目审批完成追加投资相当困难,从而影响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合同能源公司可以垫资实施项目,解决了由于采用新的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增加建设单位投资的问题。
凌伟沪表示,其实合同能源管理是个“舶来品”,从国外引入时也按照国外模式,基本做改建或者改造。但在实际发展中,国内外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整个节能减排服务的产业环境国内国外不同。欧美甚至是日本,整体建设步伐已经很慢,没有太多新建建筑和工业、交通投资,但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众多新建的基础设施远远要比国外多。
据有关方面透露,上海全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亿-4000亿元之间,每年新增能耗200多万吨标煤,绝大多数项目涉及用能工程,如果每年有50%的新建工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按平均提高节能能力15%计算,每年可减少用能30多万吨标煤,减碳75万吨。
据了解,目前上海还有虹桥国际会展中心展厅照明项目、上海天马微电子工厂能源站建设项目也采取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一部分建设项目单位、节能服务企业也期盼上海正式出台政策,支持新建项目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应用。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戴彦德认为,上海率先在新建项目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将引起整个行业的重大变化。“过去节能注重的是存量,对增量部分关注确实比较少,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今天的锅炉上马,明天就要改造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造成很大的浪费,新建工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责任编辑:付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