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有方 铁背鱼再现敦煌月牙泉
时间:2016-05-03 来源:中国节能环保在线 作者:于琳娜
 甘肃敦煌市旅游局披露,5月1日,国际旅游名城敦煌著名景点月牙泉内出现了罕见鱼种——铁背鱼浮出水面的景象,引大批游客围观拍照。

  甘肃敦煌市旅游局披露,5月1日,国际旅游名城敦煌著名景点月牙泉内出现了罕见鱼种——铁背鱼浮出水面的景象,引大批游客围观拍照。

  事实上,这种多年鲜见的敦煌“土著”鱼种在月牙泉中已销声匿迹多年。

  在去年7月下旬,月牙泉也曾出现过场面更为壮观的群鱼浮出水面,并被游客抓拍到。不过,此后又再次从民众视线中“消失”大半年。

  根据网友上传的实拍视频呈现,5月1日出现在月牙泉里浮游的“铁背鱼”约有二三条,不过目测约有1尺长的“个头”较1年前亮相的鱼群普遍要大了不少,游客的围观亦未惊扰到它们悠闲觅食。

  目前,当地官方没能确切地解释这一并不常见的现象起因,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官方一系列严格的生态治理措施之下,月牙泉连续下降多年的水位,在近年逐渐恢复并保持在1.5米左右,而且时常会出现泉水上涨溢出围栏的景象。

  位于敦煌城南7公里的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因“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其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弯曲如新月。坊间流传,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

延伸阅读:

  从古到今凡是游历过敦煌月牙泉的人,都知道月牙泉中有铁背鱼和七星草的传说。可是真正知道“铁背鱼”和“七星草”的人并不多。旧时的月牙泉由于当时敦煌人口并不多,耕地面积也没有现在的一半儿多。地面水流量丰富,所以并不缺水,而且到处是沼泽水泊。因此月牙泉的水域面积也大而深,即使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月牙泉的水域面积据说已经萎缩多了,但还是比现在要大得多。南岸是陡坡水也极深,而且在靠近南岸中间不远处既是涌泉处,在人少水静时可以清楚的看到泉水往外涌出的波浪形。南岸大约就在现在高坡下的台阶处;北岸在离山不远处有一块白土高台处;东面离沙梁不远处比较窄;西岸在离西山坡不远处。当时据说四清工作组用长绳坠了个称砣测量过,大约有十丈深。月牙泉水质清澈幽深,每年都有发生溺水事件,所以一般不让人下去游泳。整个月牙泉是南北阔、东西长的葫芦形。西面比较大而园,而且入水处呈漫坡形,北面也是坡形但比较短,南面是陡坡岸边生有大量杂草。除了东面比较小而浅生长有少量芦苇外,再无芦苇生长,因为芦苇是生长在浅水区的。

  在月牙泉中的确生长着一种很奇特的鱼和草,那种鱼头大身子瘦小青黑色,最大不过一扎长,小的也就一二寸、两三寸长。因为当时经常有钓鱼的,从没有见过一扎多长的鱼。这种鱼是月牙泉从古就有的,从没有过外种鱼混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铁背鱼,据说可以治疑难杂病。

  那么“七星草”又是什么呢?当年在月牙泉比较浅一点的水下确实生长着一种青绿色、长着锯齿状长叶片的一种草。叶片张开呈莲花状,分二至三层,每层大约有六片以上叶片。有的没有完全张开的好像佛手般向内蜷着,很是好看。在人少天气晴朗时只要从西面下水,往前游不远把头伸进水下就能看的清清楚楚,恰如古人所说“状如菡菪”即莲花形状,这就是所谓的“七星草”。

  从前人们传说吃了铁背鱼、七星草,可以治疑难杂病,可以延年益寿。又称女人喝了月牙泉的水可生双胞胎,在旧时常有人取水回去,所以月牙泉又称为药泉。究竟如何,只听传说,从没有见过。

责任编辑:于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