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产值从6500亿元提高到2万亿元,年均增幅从20%上升至超过25%,两组数据的比较,已足够揭示新材料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由工信部组织编制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出炉,随规划一同发布的还有《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
年增长25% 发展空间巨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部规划是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第一个规划,规划出台后,可以预见中长期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正因为它是新兴产业,所以成长性非常好,‘十二五’期间,年增长25%不成问题。”
《规划》指出,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产值从6500亿元提高到2万亿元,年均增幅从20%上升至超过25%,两组数据的比较,已足够揭示新材料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魏际刚说,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需求,不论是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角度讲,对新材料的发展需求都非常迫切。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认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发展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依旧面临几方面问题:一是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二是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三是政策环境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魏际刚说:“制约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我国自主创新薄弱,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高端产品的品种滞后,部分关键产品还需靠进口。另外,发达国家严格控制了核心技术转让。”
魏际刚同时认为,我国新材料缺乏整个产业的统筹规划,因为这个产业种类繁多、技术高端、下游分散,很多应用缺乏统一的体系和渠道。同时,市场竞争秩序也需规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需格外重视。
总的来看,我国新材料产业还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新材料基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企业开发新材料的困难较大。
产学研用脱节是瓶颈之一
产学研用脱节也是制约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魏际刚说:“由于缺乏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不够,缺乏规划,导致新材料产业产学研用脱节。”
《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夯实产学研用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着力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材料组分研究、质量指标、服役性能等基础数据,为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条。要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紧密合作,建立一批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成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联盟,形成从上游原料生产到新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示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各地布局新材料产业
目前,已有31个省市将新材料、新能源作为发展重点,30个省市将生物产业作为重点,29个省市将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作为重点,28个省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18个省市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
在2012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对接国家战略,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专项工程。加快推动大飞机总装等一批项目建设,推进长兴岛造船、临港装备产业基地聚焦高端、集群发展。支持汽车、电子信息、成套设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宝钢发展高端产品、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做好中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提升上海化学工业区能级、水平和规模,推进高化、吴泾地区的转型升级。
魏际刚告诉记者:“目前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都很高,都寄望于发展新材料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也亟须加强规划、合理布局。要积极引导各地将发展的热情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紧密结合,合理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避免一哄而上、严重浪费资源。”工信部规划司在材料中表示。
相关新闻: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