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调研助力“余热暖民工程”
时间:2016-04-26 来源:中国节能服务网 浏览:1222 作者:沙剑青
2016年4月22日,河北省工业企业低品位余热资源调研项目结题会在北京召开。结题评审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主持。

  2016年4月22日,由能源基金会赞助的河北省工业企业低品位余热资源调研项目结题会在北京召开。结题评审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主持。参加会议的领导有: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能处副处长蒋靖浩、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楚华卫、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节能处梁传志、河北省节能监察检测中心副主任刘红斌、天津市工信委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副处长朱天利、河南省发改委环资处副处长刘飞。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全国能标委、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国家节能中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国瑞沃德低碳中心等相关单位的十位评审专家,对河北省工业企业低品位余热资源调研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

  低品位余热是指100℃以下的液体、乏汽余热、200℃的烟气余热,400℃左右的固体余热,以及其他因热源分散、回收成本高等原因尚未利用的中高品位余热资源等。河北省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省份,工业企业种类多,规模大,分布集中。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如果不加以利用而直接将这些热量排放到大气当中,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如将其有效的回收,将对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改善冬季京津冀地区的冬季大气环境意义重大。

  为了推进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的研究和应用,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联合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赤峰和然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了河北省低品位工业余热资源调研工作。本工作根据河北省的工业企业生产状况,重点针对钢铁和水泥两大行业进行深入调研。通过问卷发放、电话访问、实地考察、专家研讨等形式对低品位余热的类型、热量、品位进行调研、统计和分析,归纳出一套针对钢铁、水泥行业低品位余热资源的热量计算方法。基于这套方法,估算出河北省及各县市所具有的低品位余热资源量和当前技术下较易回收的余热量。另外针对五个典型县市,研究了回收利用低品位工业余热为城镇供暖的可行性方案和节能减排的效果。

  会议伊始, EMCA副主任秘书长赵明作开幕致辞,赵主任强调,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针对低温余热资源的利用,做了很多项目。而这项调研工作正是为这些企业的进一步规范发展探路。项目的资助方,能源基金会工业节能项目主任何平,则从合作模式和项目进程的角度给予这个项目高度评价。何平表示,这个项目为低温余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合作模式,此外该项目在进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河北省迁西县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城镇集中供热项目获得了国际和中国“十大节能技术和十大节能实践”,推动了国家“余热暖民工程”政策的出台,为低品位余热利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会议的第二阶段,相关人员分别从研究进展、主要研究成果、项目的亮点以及拟定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几方面向与会人员做了本次项目的结题汇报。河北省钢铁、水泥两大行业低品位余热的总产热功率为4.6万MW,从当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角度,容易回收的低品位余热总产热功率为1.4万MW,可为5.6 亿平米建筑提供供暖基础负荷,对应供热能源消耗约563万吨标煤。如按替代一吨标煤投资4000元计算,需要投资225.2亿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副教授夏建军则从项目估算方法、调研数据等专业角度,为大家详细分享了河北省工业企业低品位余热资源调查报告。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审读了调研成果,对该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领导与评审专家、资助单位、参会代表以及实施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了低温余热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也提出了实在而有价值的建议。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低温余热利用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是最好的出路,它的利用需符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低温余热项目的决策者要找好项目最合适的切入角度,不能做无用功;低温余热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国家做好规划,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能处副处长蒋靖浩提出,企业之间要做好协调工作,在合作中促进整个行业发展;要充分运用商业模式、融资模式以及技术上的创新,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会末与会专家与参会代表认为,有必要组建低温余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为低温余热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宣传推广、政策推进、互相合作的平台,并对余热专委会的构建和发展寄予了厚望。

  最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总结了本次结题会的有益成果,评价了此次调研结题会对低温余热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领导分别对此次结题会进行了简要总结。他们希望,大家能把本次结题会当成新的开端,脚踏实地把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于琳娜